:::
admin - 台江分校 | 2008-12-01 | 點閱數: 3189

吳茂成2008/11/30

在寒風中,社大台江分校師生與大廟委員及海西、海東社區夥伴,齊集朝皇宮,今天,大家要前往台南縣後壁鄉土溝村,進行一趟學習之旅。

為了讓這次的學習之旅能夠圓滿,在前晚,召集志工幹部們開會討論,先就學習之旅工作事項進行分工,同時聽取大家的建議,最後,決定分為六組,將三個團隊的夥伴打散,讓大家在此次的活動中能夠彼此認識,同時一起對話,討論社大與社區、大廟如何進行社區教育及營造工作。

此次會議中,進一步就社區學習對話圈的操作方法,逐一向志工幹部說明,讓每位幹部明白在社區行動中,學習對話圈可以有效凝聚眾人的意見,勾勒出社區的發展願景。我也暗自期盼這群青年志工能夠肩負起更多益人濟世的社會參與志業。

社區學習對話圈的目標,在於透過交叉對話,輪流筆記構想,畫出居民對社區公共事務與文化教育願景,進行意見與創意的發想,夥伴們先行分組,透過三回合的學習圈對話,彼此充分交換意見,然後,再歸納出共同的願景與可能的行動策略。

早上七時四十分出發之後,一上車,大家逐一自我介紹,同時播放種樹的故事,讓人與人之間,觀念與觀念之間能夠破冰。

九時,在冬陽的照亮下,大家順利來到土溝的豬稠文化學堂,村長張佳惠久候,先行播放土溝社造影片,張村長強調著土溝水牛的精神,水牛代表著先民的創業與文化,這頭水牛精神,是社造的起點,也是土溝村在討論社造的資源時,所找到的唯一資源,於是雕水牛,為水牛蓋新屋,開啟了南藝大建研所師生與土溝合作之機。

在村長及南藝大研究生的導引之下,大家騎上單車,一路開始往藝術工坊行去,大家很難得聚在一起騎單車,在田間移動著,長長的單車人龍,讓早晨靜寂的土溝,動了起來。

藝術工坊就蓋在田間,長條的一分地,是水牛雕刻師侯老師花了八十萬所購,他提供給南藝大師生蓋了一座藝術工坊,裡面有露天的大浴池,可以望天,前有咖啡對話座,紅磚隔間隔熱,隔出藝術空間,屋頂上再圍繞鐵絲架,想必 是植物的梯牆,客聽前端是落地的大窗,窗外是一方水池,映著天,客人可以坐在這裡,倘佯一個下午,主屋之外,還有一間藝術工寮,那是侯老師創作的地方,講究透空與流動性,紅磚與土地文化緊緊貼著。

這種建築文化與土地緊粘的精神,在竹仔腳村也可以見到,竹仔腳的藝術生態門口埕,以門口為創作的空間,尋求一種人與空間接觸的最大構面,例如廁所與圍牆的藝術化,創作以鐵工藝術,彩繪藝術,植物生態為主,互動方式則是有泡茶桌,休閒椅,盪鞦韆,這些村巷的公共傢俱,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緊緊抓住,一棵大樹,一片綠地,幾筆彩繪,空白牆成了彩色的記憶,許多學員也到台灣一朵花下留影留念。

這種記憶,也轉印到磁磚上,一張一張殘存於腦海中的老照片,重新將生活的笑容印在轉角的牆落,讓人不經意之時撞見,發現生活的歷史之美。

美是社區營造最重要的元素,透過藝術創作,讓老農村有了年輕的活力,一位老阿嬤就說村裡變熱鬧了,這種美表現在石雕上,大家騎著單車到水牛公園,看看這種石雕美,水牛公園有著一棵老榕,一間中營祠,一間涼亭,一排水岸椅,大家在這裡聊了起來,我們開始有了似曾相識的記憶,好像海尾淵海佛祖廟也可以變為這樣的藝術公園,前有西總大排,後有老榕,財委馬上表示,那後面的土地是太太名下的,似乎一種公共創作的可能性,在對話間開展出來。

踩著單車,已然十二點半,大家肚子餓了,努力踩著單車回到豬稠文化學堂,阿嬤們的割稻飯,香味四溢,大家拿著碗公,趕緊夾菜乘飯,直說好吃,風味十足,大廟志工媽媽看到土溝阿嬤在紅磚砌成的大灶,料理出這一道一道美食,十分讚歎,談著想著,也想把大廟的廚房改造成這般,也想在大廟用大碗公來吃飯。

乘著午休片刻,我趕緊召集志工幹部齊集土溝客聽開會,討論上午行程的優缺點,大家心裡都有些看法了,於是分配下午社區對話學習圈的場地,文化學堂分二組,土溝客聽也分二組,廚房一組,村長辦公室也一組,向各組組長說明如何從土溝的特色,反思回觀到自己社區的特色,有何希望及願景,如何進行營造的策略方法,請各位組長將這些願景及可能性畫下來、寫下來,做為日後志工與教師、班代聯席會議討論的發展重點。

下午一點卅分到,各組夥伴從靜靜的睡眼中,開始鬆眼鬆身,大廟委員、社區幹部與分校師生坐在一起之後,話開始多了,大家熱烈的分享著土溝參訪的學習心得,組長引導大家進一步去發想海尾村營造的可能性,原本二十分鐘的討論時間,延長到卅五分鐘,第六組發想規畫單車自行道,以朝皇宮為中心,要將海尾十二個社區連結起來,朱健安老師還幫忙大家記錄寶貴的意見,第一組發想創造轉角的藝術公共空間,婉君老師的熱情讓大家有了更多的想法,第四組發想要發揮虱目魚及宋江陣精神,吳主委侃侃而談,讓青年夥伴瞭解更多的海尾文化,第五組發想在海東橋等三個海尾入口處,進行虱目魚地標創作,表現出海尾特有的文化精神,第三組發想創作青草料理美食與行銷鹽地番茄、蕃薯特產,讓更多人來到台江,品嚐這些美味小吃。

社區學習對話圈發酵了,吳主委在討論期間,特地到各組去聽聽看,看到熱烈的討論,他認為大廟興學與土溝水牛精神是一樣的,讓人心凝聚起來,一起來做功德,今天大家分組討論就是勾勒如何做善事的藍圖。

第一回合對話結束之後,大家回到豬稠文化學堂進行分享,各組推派代表上台報告,每組五分鐘,各組講得興起,夥伴們給予每一組熱烈的掌聲回饋,很快的三十分鐘 結束了,曾旭正教授也從台北趕回到土溝,接續著大家的討論,他認為社區營造要從社區在地文化與問題解決開始,他十分認同大廟興學的做法,特別是從大廟的文化特色,如何將傳統文化傳承給下一代的孩子講起,他以自己為例,對於故鄉下營的認識,原本以為沒什麼,後來經由耆老口述,才知道兵仔戲也有一段土匪搶莊的曲折故事,他認為這些故事都是在地文化的呈現,他呼籲社大的所有課程要能與社區發展產生關係,英語課就用英語來介紹社區文化,繪畫課就來畫社區人物,他也勉勵大家,能夠到社大上課,先從認識自己開始,認識在地文化故事,認識大廟的藝術之美,向下影響國中小學師生,認識在地文化,向上整合人心與資源,守護與開創在地文化。

曾老師這番話感動學員們,海東社區一位媽媽幹部就說,自己較晚才搬到海尾,今天聽了大家討論海尾文化,才知道社區有這麼多的文化特色,她認為,我們必須把海尾新移民納進來,辦幾場文化說明會,讓他們也知道在地文化之美。

在地文化之美,除了先民所開創的成果之外,還要有現代性,在會中,俊賢志工特別強調海尾雖然沒有水牛了,但是海尾有大道公精神,有大廟興學運動,我呼應俊賢的想法,大廟興學還是ING的現在進行式,需要大家共同一起投入,一起來創造。

曾老師的學生李雅樵接著報造土溝的現在進行式運動─水水的夢,這個守護土溝河川的計畫,採取社區參與的方式,到各村進行說明會,辦連署,讓全村一千多戶人家參與,說出污染的惡夢,邀請孩子一起來寫下河川的美夢,遊街宣傳,在馬路口立起水水的夢的大型海報,同時邀請日本學者一起來討論守護河川的美夢,進一步與公部門討論如何整治,一步一步邁向水水的土溝。

有夢最美,回程時,紅紅夕陽在前方引領著,主委不由得感動說,大廟興學的精神就是教人為善之道,與土溝水牛精神是一樣的,他邀請所有的夥伴們一起來做功德善事,他說,這樣的參訪活動,應該每年辦一次,本部落的鄉親與台江分校師生一起出來學習,逐步落實大廟興學的願景與精神。

六點不到,在夕陽的陪伴下,我們告別了土溝,回到了台江吾鄉、我們的夢土,大廟興學之路正在走著,一種現在進行式的前進。

:::

QR Code 區塊

https%3A%2F%2Fmail.tncomu.tw%2Fmodules%2Ftadnews%2Findex.php%3Fncsn%3D11%26nsn%3D431

文章類別

搜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