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min - 台江分校 | 2008-12-15 | 點閱數: 2758

─條學習與奉獻的千里步道       吳茂成2008/12/07

學習從有疑處開始。

步道達人徐銘謙在台江大廟學堂談起她的疑惑,她的步道學習,這個疑惑來自她腳下的痛,這個學習來自她的志工行動。

她說登山時走在水泥步道上,久了腳會痛,不舒服,但是走在泥地上,一切就好了。

這樣的疑惑,開啟銘謙的步道志工夢,也讓她踏上了阿帕契山徑,在山徑裡尋找,解答這腳下的疑惑。

這是台江分校第三場的「志工身影講座」,邀請步道達人銘謙前來分享步道志工的學習經驗,.千里步道執行長周聖心也參與盛會,我們期待志工夢想的分享,能夠激發更多的愛鄉護家的鄉土熱情。

做一位志工雖然簡單,但是要走長路卻是很難,步道志工更是如此。在銘謙有趣的步道學習故事中,我們聽到了一條長達三千多公里的山徑,是由一群步道志工逐年累月,一步一鏟的營造出來。

這就是步道志工的精神,有點像似嘉邑造橋行善團的故事。

步道志工,有情學習。

一條步道的營造可以是一公里造價一百萬,也可以是一鏟、一槌築就而成。銘謙說,修築步道第一步先以丁字鎬丈量出步道的寬度,然後清理邊坡,以利排水,取木槌石,一切材料取之山林,用之山林,有趣的是,銘謙在山徑中拿著鐵槌,一槌一槌的槌著岩石,槌到最後,銘謙心底同樣生起一個疑惑:為何有的岩石一槌就碎,有的岩石任你用力槌,都打不碎?這樣的疑惑,讓她一直槌下去,一直探究下去,即使領隊來詢問「要不要換個工作?」,銘謙仍然不改其探索的精神。

「繼續槌下去!」,不斷的辨識岩石,找到碎點,槌到最後,銘謙眼裡只有可以槌得破的石頭與打不碎的岩石。

這些碎石鋪在山徑中,在不斷的槌擊過程中,每一塊碎石自然會找到自己安身立命之所,服服貼貼的躺平在步道上,然後再鋪上一層一層的落葉,經過一夜的露水浸潤,整修山徑彷彿是天然自成一般的樣貌,而不是台灣山中希奇古怪的水泥步道、巖磚步道、塑膠步道、地毯步道…

阿帕拉契山徑橫跨美國十四州,匯聚了各地熱愛山林的志工心力,才將散佈在十四州斷裂的山徑,連成三千多公里的自然之路。銘謙透露,這條山徑一開始,還多虧了羅斯福新政,僱用了當年許多失業的青年,組成山林步道志願軍,大批的失業青年經年累月在阿帕拉契山中修路、築屋,共同打下了今日山徑的紮實基礎。

這樣的新政,令人聯想到今日不景氣的台灣,也可以參考羅斯福新政的做法,招募失業青年,也成立一支台灣千里步道志願軍,以河為經線,以山為緯線,從北到南,由東而西,共同來修路築屋,打造台灣二十一世紀的千里步道,讓親子攜手同行,讓青年單車同遊,認識土地,認識族群,共同守護台灣家園。

疑惑讓人思考,讓人與環境、生活開始對話、傾聽。

銘謙的步道志工故事起點就是疑惑,來自生活關懷的疑惑,這就是近身之學,從腳下開始,從土地開始,在銘謙的演講中,也是一連串的疑惑,她向台江大廟興學志工們丟出一個接一個的問題,彼此在演講中傾聽、對話、解惑。

我想,從銘謙的志工身影中,我們看到了一條山徑不僅是山徑,也讓人走向健康,走向自然,走向學習的步道,讓志工在奉獻與服務的過程中,認識彼此,認識山林。

我想,台灣的千里步道運動也是如此,讓一群熱愛台灣土地的青年朋友相識,也讓台灣所有社大師生互相學習,更讓守護土地、解放知識的理想,得以匯聚。

期待不久的將來,這一條台灣千里步道得以完成,讓我們樂活其中。

備註:銘謙的步道志工學習故事已寫成「地圖上最美的問號」一書,有興趣者可上網訂購。

:::

QR Code 區塊

https%3A%2F%2Fmail.tncomu.tw%2Fmodules%2Ftadnews%2Findex.php%3Fncsn%3D11%26nsn%3D454

文章類別

搜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