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博物館與文史工作者研究成果發表後記 吳茂成12/19/2008
在「大廟、社區做為博物館展示教育平台的實踐」成果發表之後,做為一位文史與社區教育工作者的反思:我們必須傾聽,我們必須對話,才能互為主體,透過他人的聲音我們才能看見自己,當我們看見彼此自己之後,我們才能看見台灣的未來及希望。
今天論述的重點在於促進大家共同思考─做為一位文史工作者要如何面對博物館與社區,我們要承認這是我們的家鄉,這是我們的社區,當我們接受之後,我們才有下一步的可能,才有改革的行動。
大廟興學可能是空前絕後的個案,也可能是台灣三一九鄉鎮社區學習的通路起點,在於我們如何去實踐,如果今天大家回去之後,可以拿出行動,那麼我們是可以往前進的。
在往前進的步伐中,我們需要夥伴,我們要有開闊的胸襟,我們必須鼓勵知識分子返鄉,必須將他鄉做為故鄉,如此,我們才能有更大的力量去奮鬥,去打拚。
也就是台江拓墾的相放伴的精神,這是文史工作者與獨立策展者要做的,沒有了策展者,博物館不過是一間倉庫而己,這是二十一世紀博物館要思考的,如何成為社區居民對話與學習的場域。
這樣的對話與學習的場域是小歷史與大歷史的連結點,從社區行動,從大歷史回觀,我們才能看見彼此的行動方向與軌跡,這是很重要的,否則,博物館只是看不見腳底的巨人,社區是封閉的桃花源。
因此,讓我們將博物館的典藏研究展示與教育的溝通與詮釋權力還給人民,讓人民與博物館一起互為主體,倡導公民參與,營造共同對話的論壇,創造一個在地的學習中心,如此,我們才不會成為無根的蘭花,一同來面對社區不公不義與環境污染問題,因為,神是在人間的,透過大廟,我們連結天地,連結人群,我們才能長治久居,安身立命。
期待文史工作者與博物館策展者,共同行動,共同走入社區,你幫我,我幫你,共同營造台灣美麗的島嶼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