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廟興學,平安年年 吳茂成2008/12/31
二OO八年的最後一天,接受客家電視台的採訪,介紹台南市社大台江分校《大廟興學》的故事。主持人林淑英老師用客家話與國語交互的訪問,我則是以國語及閩南話交互的回答。
林老師一開始,就好奇的問著什麼是「台江內海」,將四百年來的開台歷史文化拉了出來,我順勢談起了閩南人、荷蘭人、鄭成功等人皆是從這個內海踏上台灣,而在內海的海岸邊,還住著四大平埔族社,更久遠的人類活動,則是可以上溯到五、六千年前的大夯坑文化,當時就有史前人類在台江東畔住著。台江內海這段歷史直到西元一八二三年,曾文溪改道,內海才變成了海埔地,閩南移民者展開了二次移民的社區營造行動。
大廟興學的緣起就從台江內海談了起來,當時的拓墾先民來到台江之後,搭草寮興學堂,大廟也被稱為「學仔」,被稱為「公茨」,大廟是村莊的信仰中心也是社會參與中心,更是學習中心,漢學老師在這裡教授子弟三字經、中庸大學,習文識字。
當林淑英老師問起如何遊說大廟一起來興學時,其實這個答案很簡單:大廟原就是「大學」「文化」的所在,興學就是一種功德,特別是為家鄉百姓營造一個永續的社區學習中心,更是文化香火的傳承與復興,因此,海尾朝皇宮主委吳進池及眾委員們,傾力投入這項百年的興學功德事業,此外「人親土親」,知識分子若是能夠回到家鄉一起來興學,那麼,結合鄉親與社區大學的力量,傳統與現代的學習力量將匯聚成河。
淑英老師在昨夜收到台江分校的電子報,看到彩繪班師生彩繪大廟圍牆的照片,她深受感動,她在想師生參與社區活動,無形之中也凝聚了大廟、社區的共同情感,在節目的最後,我們談起了社區大學的公民行動,其實就是回到土地,回到社區,守護家鄉守護人心。
我以大廟興學「發展社區」「發展學習」「發展生命」願景做為結論,分校師生能夠發揮學習力量,參與社區發展,營造學習的機會,讓生命的意義能夠不斷的永傳,這就是社區大學的真義吧!希望全台三一九鄉鎮的大廟,也能夠一起投入興學的行列,營造台灣二十一世紀的社區教育希望工程,成人學習通路,將知識與學習資源送到鄉親的家門前,讓人人可學習,處處可學習,時時可學習。
在二OO八年的最後一天,我與林淑英老師透過電波,南北祈願,祝福朋友們平安年年,願有志者、有緣者一起來推動大廟興學,營造幸福的台灣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