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南社大公民寫作班一群幾無寫作背景的素人,透過持續不斷創作,以助印方式發行《土道》文刊,書寫台南在地人事物,9日上午舉辦《土道》第7期發表會,闡述5位4年級女性奮鬥故事,發行500份已全數售完,計畫將再增刊。
《土道》,是從英文的TO DO構思而來,另也是花生台語發音土豆,象徵在這塊土地「發生」過什麼事。台南社大公民寫作班老師吳茂成說,《土道》每半年發行1期,至今第4年,每期出版約300份,但這期破例發行500份,且已銷售一空,讓學員開心不已,目前學員約20人,均為中年。
特別的是,學員不只訪問人也被訪問,學員之一、60歲「饅頭阿嬤」董育嫺深感書讀不多,把握學習時刻,平日陪著女兒賣饅頭的她說,從小當女工,18歲開柑仔店當老闆,婚後從事保險工作,現在才開始逐夢。
饅頭阿嬤開心背後,扛了不少壓力,長子身障,生下孫子後就離異,她和老伴照料孫子至今,老公又因身體不好換肝,么子捐肝救父,她說,書寫很好,幫情緒找到出口。吳茂成說,本期主題是「把青春留在台南」,大家延續「在城市中行路見學,尋找寫作滋味」理念,書寫簡素貞、趙秀柔、趙瑞美、潘靜竹及翁美雯等台南5位出生於40年代在地女性奮鬥故事。
開旅行社的簡素貞昨也到場見證,她哽咽說,看見大家對寫作的熱情深獲感動,個人認購300本;她說,以前不識《土道》,看到來訪者年紀與己相當,卻仍保持熱情紀錄台南人事物,決定用行動支持。
中時電子報 103/9/10報導連結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10000676-260107
新刊發表記者會
以「臺南人的文學刊物」自我期許的公民寫作社又有新作了,延續99學年起創刊的《TO DO土道》文刊獨立出版精神,師生們持續筆耕,歷經4年已累積7期量,《TO DO土道7》新刊於本週二特選在「愛國婦人館」舉辦以四O年代府城女性的生命故事-「把青春留在臺南」主題出版及發表會。
《TO DO土道七》的主題是「把青春留在臺南」,師生延續「在城市中行路見學,尋找寫作滋味」的學習理念,尋訪探究各種「四O年代女性奮鬥」的故事。
本期所採訪的臺南故事包括:
《四O年代女性奮鬥史》
趙瑞美,在米堆長大的女性,四O年代父親經營軍公教配給米,從父親手中接下經營事業,到政府取消配給制,轉型團膳事業,在米的事業從跌宕起伏中到站穩脚步。
趙秀柔,從她的身上可以看到當代女性勤奮的身影,展現「家庭即是工廠」的時代印象。
簡素貞,十六歲從台南左鎮舊部落來台南客運當車掌小姐,至今四十幾年來投身於旅遊業,台南客運已經走入歷史灰燼,而她的旅行人生依然還不斷運行著。
潘靜竹,年幼時父母將她送人當童養媳到走出自己,開立獨立書店-府城舊書冊。
翁美雯,擔任觀護協會秘書二十餘年,以當母親的心輔導犯罪青少年,當貼近每個輔導青少年的故事,拂開許多年輕生命的心牢。
這五個故事,讓我們看到女人立足在各行各業中,看似平凡無奇,卻含有深意,在本次採訪中,我們體認到女性的力量與堅強。
《同學互訪》-人生習作,寫給自己
同學互訪中,看見個人、家庭,牽動到社會問題,從平凡的角度看到不同的視野。
當媳婦的角色如何照護失智婆婆,失智老人已是普遍的社會問題,也有身障學員,從獨善其身到學會共享,替身障者爭取權益,服務別人,成長自己。在市場長大的孩子,如何從老師一句鼓勵話語中,不斷的鞭策自己………。
「我們把青春留在臺南」這是師生們所想要分享的「承擔,讓自己轉動起來」敘述著永不抱怨的幸福滋味。
[時 間]:103年9月9日星期二早上10:30-12:00
[地 點]:文創PLUS臺南創意中心(原愛國婦人館)台南市中西區府前路一段195號2F
[發表主題]:把青春留在臺南
[發表內容]:
藉由作者群音樂表演,與受訪者的生命史對話,將文刊的人物與音樂一起現身說法。 這是【土道文刊】本期的發表方式。
1.受訪者分享
2.一首歌一個故事:學員陳宜伶胡琴演奏
3.學員人生互訪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