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速寫走畫會|府城漢藥店-同德(典昌)藥行110/04/10
今日延續走畫府城漢藥店系列,跟著《府城漢藥店誌》的作者鄭佩雯老師來到位於和平街的同德(舊名典昌)藥行走讀寫生。暨上回走畫水仙宮、古井中藥行後,鄰近的典昌也是傳承70多年的老藥行。
老師帶領我們從同德出發,行經仁愛街、看西街教會,介紹馬雅各醫師故居,談起他來台傳道行醫的故事,還有當時中醫與西醫的對立與排擠,以及他對台灣的貢獻。從中醫到西醫,僅存的老屋,還有傳奇故事帶我們穿越時空,理解當時漢藥的繁華與後續西醫的影響。
《府城漢藥店誌》書裡寫到:由於藥材由南郊廈門買進,或北郊從四川買進,在五條港卸貨,因地利之便,中藥產業在這裡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據2009年五條港發展協會調查,漢藥店是五條港最為興盛的傳統產業,除了26家中藥店外,還有3家國術館。早期西門路與金華路三段,加上鄰近神農街、和平街、國華街等周邊大街小巷,曾有30多家漢藥店,兩三步就是一家。位處在和平街的典昌,是屬於當時漢藥的超級熱區。
佩雯老師說:典昌早期兼營進出口貿易,進口中國大陸藥材,出口台灣農產客戶,但現在只有藥材香料的批發與門市小賣,因業務萎縮,只做老客戶,也沒有再請學徒。在第二代傳人蔡正一過世後,衛生局要求15天內要把典昌的招牌拆除,因此,後來蔡太太陳明玉才另設同德藥行。
一踏進這棟幽微深長的街屋,就被它充滿歷史痕跡的花地磚所吸引,由白色及薄青色的團形、花瓣形的花磚交織而成,有如記憶中的煙火,帶著朦朧感的繽紛燦爛,彷彿敘說著過往的繁盛。
典昌曾是三大中藥的批發商,第三代傳人蔡佳玲老師說,這是祖父自己建造的房子,近70年之久。佩雯老師更補充,府城中藥行有三分之一的中藥行出自於此,從中可看出典昌過往的輝煌歷史,更是培育中藥人才的搖籃。
佳玲老師特別將家中古老的製藥工具一一整理出來展示,從秤、戥秤、大小研缽、桂刀、石精臼、手作藥丸機、珍珠機、鐵篩、吹風機與吹風機盒……等,甚至還有難得一見的南剪。搭配佳玲老師的生動解說,一一解答了各個工具的用法,老物件像是舊時光的生活切片,濃縮了典昌的過往記憶,讓人重溫漢藥蓬勃的時代。
談起養生,各家的漢藥店都有自己數不完的配方,這日,佳玲老師說起肉桂的好處,隨手拿起大塊肉桂皮,熟練的切片,大夥湊近一聞,果真香氣四溢,味道便進到畫裡了。
教油畫的小乖老師說:在漢藥店寫生最是快活,不用吹風日曬。這的確是寫生人的心聲。我們一群將近20人擠在典昌裡,各自尋找有感覺的地方寫生,有人擠在藥桌前,捕捉佳玲老師跟店員切肉桂的片刻;有人擠在製藥工具前,細細描繪出它歲月的痕跡;也有人跑到門前,刻畫這棟四層樓的街屋,紀錄看西街教會的圓頂教堂……,我們用畫筆畫下此刻的城市風景。
走畫會的精彩,在於寫生後,大家各自分享畫作,談談寫生的觀察與感受。
香蘭說這幾年跟著走畫會到處聽講寫生,的確能深入認識一些題材,即便常常路過的地方,有時會渾然不覺原來漢藥店就藏身在生活圈裡。所以,是走畫會的固定班底。
小乖老師說走畫會最棒的是會有專人導覽介紹,雖然每次都很壓縮寫生的時間,但透過解說更能瞭解寫生的所在,多了許多故事性。
其實,一群人寫生最是有趣,藉由老師帶路,理解更多寫生地的過往與內涵,如漢藥店系列,若不是佩雯老師引領,也無法一一走入藏身在街道裡的漢藥店。而在過程中和店家、路人互動閒聊,都是現地寫生意想不到的收穫,尤其透過彼此的作品交流,能相互學到更多的繪畫技巧……。正因如此,越來越多愛畫畫的朋友加入走畫的行列,持續用畫筆記錄城市。
在寫生典昌的這日,走在馬雅各故居前,對面是一片新整地的停車場,而拆掉的老屋正是久渝蔘藥行,還記得2012年曾至此寫生,與馬雅各故居面對面的久渝側牆是由紅磚堆砌而成,加上年久風化,猶如穿梭舊時代的時光隧道。可惜今日久渝已遷至夏林路,留下了這片讓人唏噓不已的停車場。
佩雯老師的書中寫道:對照台南市中藥公會會員名冊,2006年中區59家、西區82加、共141家,到2016年中區34加、西區63家,共97家,此區漢藥店消失速度驚人。
老城市當然除了老建築外,與常民最相關的就是老產業了。在漢藥店快速的消失的時代,我們還能用消費讓產業生存下來,像是料理需要的胡椒粉、五香粉、各式香料、漢藥。漢藥店不只是一家店,更是教我們健康養生的好所在。
網路相簿 https://photos.app.goo.gl/fG7s5VUG47P73mfH8
文章取自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WalkSket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