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茂成 2013/9/8
《大廟興學》在所有夥伴支持之下,走過七年的歷程,這七年之中,課程與班級經營,多虧了師生、志工的參與及推廣,才能從一、二班發展到目前三十幾班,每學期逾七百名的學習人次,七年來的經驗告訴我們,一門課程的成功,在於培育出有感情、有熱情、有理想,共學互助的學習夥伴社群,行有餘力,學以致用,才能一起來關懷台江社區發展,參與台江教育文化的改革工作。
「做吧!讓神來祝福!」這是老學員告訴我的一句話!
看到各班師生與大廟興學志工的投入,聽到老師、同學談起某某人的學習故事,每每感動不已!
台江分校的學習是有著信仰的力量!
信仰是吾人內心反思與在地文化的情境學習力量!
運用簡報製作母親的生命史,承續父親的遺志來學習洞簫,員工介紹老板來學電腦…
在台江分校,我們的學習有在地故事。
新的學期開始,希望能將在地學習故事,分享給更多鄉親,因此,我們嘗試發展各學程及各班級的學習社群,邀集老師、助教及資深學員,組成《大廟興學》學習社群,透過口耳相傳、臉書、郵件,分享各班的學習故事,傳播各班的學習經驗與知識,我們這一班學了什麼?改變了什麼?創造了什麼?
感謝資訊傳播學程的師生、助教,率先加入這個學習社群行列,透過自己的臉書、部落格敘說、報導《大廟興學》的學習故事!
我們常想,一所社區大學最重要的教育文化資產,就是師生、志工社群,殷盼諸位師生及志工夥伴,在這學期開始之初,請老師及助教幫忙整理訪問學員經驗,透過數位學習網絡,在臉書、郵件、部落格,分享彼此的學習故事,在故事的閱讀與分享當中,我們就可以看見台江分校《大廟興學》的學風!
班級經營不在於招生,在於創造學習社群,以及經營者、促成者、參與者的培育,糾集師生,結社前行。
在前行之路,可行之事,一是學習經驗與課程知識分享,一是創造社群對話的系統網絡,三是發展倡議與故事敘說的文本。這些經驗,化為具體的故事來說,吾人應致力培育資訊學習、健康農學、社區公藝、台江民俗文化、公民文學以及社區營造等實踐社群,發展臉書、郵件、部落格等數位網絡系統,分享學習與經驗知識,倡議公共的議題,推動台江村落藝術創造、營造綠色生活社區,創造社區學習支持系統,建構國際文化交流平台,設計可對話、參與式的在地學習文本。
果能如此,那麼,一所在地、小而美、社區的大學,終將引領地方走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