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茂成 2008/10/08
貼近社區學習,在每天的巡堂裡,我如此想著。
做一位巡堂者,這是自己在讀書時未曾想過的。昔日做為一位學生,最討厭的就是點名老先生來巡堂,他有著一雙銳利的眼睛,過目不忘的好記憶,想要蹺課,得先通過他那一關。
如今自己來巡堂,想著的是如何瞭解班級的學習問題,我想最好的方式,就是做一位旁聽生,參與課程學習,而不是巡而即過。
因此,這學期我試著做為一位日語課的「旁聽生」,我試著從學習者的位置,與同學一起傾聽,瞭解語言學習的障礙與特色。
日語課是台江分校第一門語言課程,鄉親報名十分熱烈,這班可說是爆滿了,卅多位同學,在幸福教室上課,蕭志強老師是台江優秀子弟,他從自身學習日語的經驗談起,第一堂課,他引用了分校「在地學習,學習在地」八字,做為學習的開場白,與同學分享他從台江阿嬤的日常生活用語,所學到片言隻語,進而打下日語的基礎,這是「在地學習」的精神,蕭老師同時勉勵同學,以日文來介紹台江在地的文化產業,閱讀嘉南大圳八田與一的故事,這是「學習在地」的實踐。
十月八日,今天是第五堂,雖然五十音尚未教完,不過,蕭老師選擇台江居民熟悉的日常用語進行練習,讓同學每日學完一些,每日可以練習一些,我想這是有助於學生的記憶,特別是,同學們常常憂心記不住,深怕跟不上進度。
下課時,我趨前與蕭老師討論同學的憂心與建議,傾聽著老師的教學觀察。
蕭老師表示,開學至今,他花了四到五週的時間進行授課方式的調整,程度較好的同學,希望趕快學唱歌,跟不上的同學,希望上完五十音基礎學習,今天與同學討論後,調整回到五十音為主,但是進度有些慢,同學反映記不得,回家難有時間練習,本來鼓勵同學錄音回去聽,但是只有一二位同學有做,但是陷於音響設備,錄起來也聽不清楚。
這些學習與教學問題,我當下思索整理一番,這裡面涉及到學習信心與方法等問題。於是,我向蕭老師借用下課時間,向師生們加油打氣,告訴同學們,學習有問題隨時與老師反映,教與學互相討論,學習一定能漸入佳境。
此外,語言學習的關鍵在於短期記憶如何變成長期記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利用「零碎時間」、「間歇性」的練習,要善用五分鐘的學習方法,回去之後,利用做家事的時間,反問自己─今天學到那些新單字,自言自語一番,從讀音,反覆刺激連結記憶,最後短期記憶會變成長期記憶。
同時,在學習環境與設施上,我與蕭老師商量,思考以錄音筆方式錄音,測試效果,若是不錯,轉寄給同學聽,同學若有數位學習障礙,另以錄音帶錄音,供同學借聽,教室現場應佈置日語圖片,營造學習氣氛。
一門課要辦好,事實上是需要教學者與學習者同心協力,古人說天時地利人和,對社區學習行動而言也是如此。晚上九點鐘不到,幸福社區、裡辦公處的志工早己在教室外候著,等著同學下課,幫忙收捨桌椅,志工的熱情參與,可見社區對大廟興學的支持,志工實質的行動支持,無形之中也帶動了社區學習風氣,在地的學習、在地的教學、在地的支持、在地的經驗,逐步形塑社區大學的形貌。
社區大學,在社區的大學嗎?我想不是的,而是社區民眾的大學,從日語課旁聽中,我有了這樣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