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珮甄(公共空間訪談-如廁經驗)










陳慧靜(訪問他者對於公廁/哺乳室的使用經驗,以及理想的空間想法)
受訪者:3男,3女,再加上我的想法。都是青年人。不過依個人習慣出現的場域不同,對於公廁的印象也不同。不常去商業空間(如百貨公司)的人就會以公園、郊外的廁所為準;生活在大都會(台北)的人,會很自然地聯想到交通轉運點的公廁/哺乳室。而且,沒有哺乳需求的人,對於哺乳室的觀察等於零,我也是如此,由這點看來,我們的社會並不體貼。
【公廁】
- 清潔度:乾淨是眾人對於公廁最主要的要求。台灣公廁給人的感受普遍是「髒」,尤其是政府在管的公廁;郊外的公廁常有蟑螂和蟲子出現,對於其中一位受訪的都會女性來說是使用上的一大障礙,寧可硬憋不上。私人公廁當中百貨公司的普遍水準較高,有些甚至乾淨芳香到有如小咖啡廳,如衣蝶百貨。摩斯漢堡的廁所提供消毒液和厚棉片,讓使用者自行清潔馬桶後再使用,給人放心的感覺。我個人覺得公廁的設計,尤其是排水和通風的設計,是影響清潔度的重要要素之一。選用水分容易被吸收或排除,或者不容易卡髒汙的材質,能夠幫助保持清潔;牆面和地板的傾斜度和排水性也是如此。好的設計不但可延長公廁的使用年限,也降低了清潔的成本開銷。我個人及其中一位男性可以接受使用者付費的觀念,付一點合理的費用(約十元台幣),使用乾淨的空間。歐洲許多國家的公廁都以這種方式維持公廁清潔。
安全性:安全是眾人對於公廁的第二重要要求。公廁要夠明亮,也不可完全密閉。一位男性認為男廁可以採落地窗設計,只在小便斗和單間處做不透明隔間,以避免公廁成為治安死角,造成吸毒和強暴事件發生。同時警報器是必備品,即使是用具間也要裝設。有研究指出,公廁若只有單一入口,男廁在內,男性如廁要先經過女廁門口,安全性上會比較高。因為女廁門口隨時有人出入,歹徒作案的動機會相對減弱。公廁為了安全會上下鏤空,但下方的空隔也不能太大,否則會造成窺視的可能性。在訪談過程中發現,安全性反倒是男性主動提及的比例較高,這是否表示台灣公廁在女性安全上著墨較多,給女性有安心感
- 隱私:上公廁大家都希望能有一定的隱私,這跟安全性相衝突,但只要門鎖或隔間確實有發揮功用,大家也就可以接受了。
- 廁紙與環保馬桶紙墊:有無廁紙會影響到清潔度。因為台灣的公廁廁紙缺貨的狀況太普遍了,所以女性都習慣會自行攜帶,但還是希望公廁能提供廁紙;兩位男性則認為要自行攜帶,一位男性則很重視大號間一定要有廁紙。可是廁紙有有被濫用或偷竊的狀況,有些公廁會把廁紙架在入口處,要進入單間之前先取適量,再進去上廁所,靠著社會的道德壓力達到廁紙避免被濫用的目的。若廁紙(或是馬桶的設計)能夠比照國內,能夠直接丟入馬桶化掉,對於清潔的維持也很有幫助。環保馬桶紙墊對於要上大號的人很重要,沒有提供的話,只能浪費廁紙,盡量把馬桶圈擦乾淨並鋪滿馬桶圈,相對來說不但浪費資源,也讓使用者感到不安心。
- 味道:台灣公廁因為骯髒程度高,除臭和通風都做的不好,讓人聞而卻步。我想這一點在設計上應該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只是台灣人普遍不認為廁所是「建築」,所以沒有人用心去設計公廁。但起碼可以用人工芳香劑或精油去掩蓋臭味。
- 置物區:女性會希望有地方可以放或掛包包等物品。
- 公廁數量:公廁太少,等待時間太長對女性來說比較困擾。在商業空間中,公廁不分男女一律單獨隔間是可以接受的規劃。荷蘭也執行這種規劃,可同時提供給男女性相同的隱私條件。有時候實在等太久,讓其中一位受訪女性很想要有領號碼牌的設計(哈哈!)我個人則很不喜歡商業空間中,完全沒有等待如廁的空間區隔。我在等著上廁所的同時,屁股旁邊就是別人的餐桌,這種感覺很糟糕。
- 親子廁所:給幼兒的小兒廁所數量已經十分稀少,最糟糕的是,目前所知台灣幾乎沒有哪裡的公廁有考慮到帶著小嬰兒的父親或母親該如何上廁所。大多數的廁所空間都不夠大到能讓父母推著嬰兒車進入,頂多只能使用無障礙廁所。如果不能推著嬰兒車進入廁所,勢必就必須抱著嬰兒上廁所。但廁所裡沒有給小嬰兒的安全座椅,父母只能邊抱或背著小嬰兒,邊上廁所,非常辛苦。廁所裡也很少設置幫嬰兒換尿布,洗屁股的地方,只能勉強與眾人擠洗手台。
【哺乳室】
理想的空間條件:
- 要有足夠的空間能讓嬰兒車進出。
- 有沙發、椅子可讓父母坐下來抱著小嬰兒哺乳。
- 有公共空間可以給隱私需求不那麼高的父母使用,並交流心得;同時也要有可鎖門的單間,給必須親喂的父母使用。
- 要有洗手台和衛生紙,以滿足清潔的需求。水龍頭能同時有冷熱水更好。
- 要有熱水供應的飲水機,可以泡牛奶、溫熱冰凍的母乳、消毒奶瓶等。
- 要有尿布台,可同時解決寶寶的排泄問題。
- 要有管理,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進入,使用者必須告知管理人員,請他開門。這一點在使用上或許會造成困擾,但因為實際遇到的狀況是,沒有管理的哺乳室因為具有可鎖門的隱密空間,並且設計沙發座椅,所以常常有被年輕情侶或者一家老小佔用的狀況,真正有需求的育兒父母權益反而受損。
- 燈光不要太刺眼,以免造成寶寶的不安。
- 有空調的話,哺乳或必須擠乳汁的母親會感到比較舒適。
- 推薦的理想哺乳空間:(因為受訪者目前生活在台北,所以推薦的空間都在台北)
- 台北捷運站:條件和管理都不錯,值得推薦。
- 高鐵站:條件不錯,值得推薦。但高鐵車廂上沒有哺乳室,不過高鐵車廂內的無障礙廁所空間很大,可以把嬰兒車推進去,也是不錯的替代選擇。
- 台北市政府:主要給市府同仁使用,同時也開放給洽公民眾。裡頭設置冰箱,讓父母冰凍母乳。
蘇琬婷(舊式住宅的鐵窗風景)















陳慧靜(童年時候的遊戲空間)
談到「童年時候的遊戲空間」,有空地和大自然的孩子總能玩出相同或非常類似的遊戲,孩子果然是世界的公民。
在台灣,我做為兒童的那個年代,台南還不是如此擁擠的城市,家四周都是稻田,給孩子遊戲的空間已經很類似鄉下了。所以可以抓昆蟲、玩泥巴、採集植物、灌蟋蟀、悾窯、打陀螺、跳格子、騎腳踏車、打球、跳繩、跳橡皮筋、打彈珠、打囡仔標等等。但是因為附近沒有樹林或大樹,也就少了爬樹的經驗。家旁的空地(現在變成中等豪宅)自然演化出各種強勢物種,每年提供給兒童不同的發現和樂趣。有一年有成片的蝴蝶,有一年則是跳躍個不停的蚱蜢,又有一年是大隻的蝗蟲,抓了會被鉤子鉤到流血的那種,還有一年蟋蟀特多,我們就舀水溝水(別告訴我水髒,小孩子是不管這個的),拼命灌蟋蟀,豐收啊!
有一個朋友小時候家旁有水圳,真好,夏天玩水最棒了。一位馬來西亞朋友更酷,家附近幾十甲地都是他們的,不怕孩子沒地方活動。而且她當時的家是高腳屋,下雨天就在一樓玩,不會淋到雨。她家小時候點煤油燈,一直到國中才有電。電動玩具?沒電怎麼玩!
靜態遊戲無非扮家家、畫畫、唱歌、看書、玩紙娃娃、下棋等。若在室內進行,通常都會是在客廳,小時候沒有私人房間的人比例挺高。小時候住台北大直的朋友大多從事靜態活動,而且她有一個比較特殊的遊戲方式:搭公車,搭去又再搭回來,就坐在車上看風景,至今如此。
有人認為,小時候沒有機會在大自然玩耍、自創遊戲的人,長大之後比較沒有創造力。這一點我持保留態度,我覺得創造力的培養重點應該不是大自然,而是多元性。你能夠玩的遊戲越多樣,越有創意,而大自然確實是難以複製的最佳遊戲環境。反倒是沒有機會在大自然玩耍的孩子,我個人認為,心胸/性格比較沒那麼開闊,體力也較差。
至於現在專門為小孩子設計的遊戲空間(有蹺蹺板、溜滑梯、盪鞦韆),在我小時候根本就是學校和幼稚園的專屬品,有得玩當然很好,但它也不見得就特別好玩。而兒童樂園、動物園這一類的大型消費園區,更是久久才能造訪一次的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