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min - 台江分校 | 2009-10-26 | 點閱數: 3053

 

在今天的文化公民的咖啡館對話中,擔任桌長的我,試著破除陌生的界線,舉了隔門傾聽與扣問求證的必要性,否則傾聽者還只是傾聽者,無法探究真實的情境。我們期盼在咖啡館的對話中,應該開放心靈,應該願意去吐露自己的觀點與身份,世界咖啡館應該創造一處讓人可以輕鬆自在發聲的環境。

 

每每在傾聽之後,我們隨即與敘說者進一步澄清問題與發現結構意義,這是做為桌長最大的挑戰與難為之處,然而這樣的挑戰,也給了我們看見夥伴與自己真實對話的可能與機會。

 

在今日的咖啡館裡,每一位夥伴都是傾聽與心智的繪圖者,在傾聽與理解,在轉譯與詮釋的過程中,我們是需要時間去對話,不斷的懸吊與澄清問題及價值。試著引導夥伴們去談自己的所見所思,然後去寫下來,試著去傾聽他們的聲音,去看見發聲的可能性,去看見聲音所指的世界。

 

夥伴的發聲從新移民女性到在地文化行動,從記錄者到行動者的辨證,一路談下來,我們共同看見了一種壓迫人的環境成因,乃是在於「單一式思考的教育」「多數的暴力」「大男人主義」「多元文化被市場化」等舊思維。

 

我們看見這個社會被框住在這樣的舊思維中,以致於不把人當人看,只看見自己,看不見他者,一種自我中心的催眠與論述─看不見多元文化的差異,看不見多元角色的差異,聽不見多元聲音的差異,以為原住民就只能歌唱跳舞,以為東南亞就是較落後,以為弱勢就是弱勢,以為多數就應該是正義,以為免費課程就是關懷的表現。

 

我們的社會陷入價值衝突中,不知所行方向。

因為我們對真相的認識大多來自媒體所形塑的擬態世界!而不是理解於自身所處的真實社會情境的關係中。

 

在今天的文化公民的咖啡館對話中,我們十二位夥伴共同為彼此身處的困境尋求出路,回觀我們身處的工作與行動場域─社區大學,開始思考應興應革之事。

 

在態度上 ,我們要有同理心,要學習多元語言的對話能力,要培養欣賞不同生活文化的品味能力。

在增權賦能上,我們要協助學習者掌握發聲工具,勇於發聲,建立自己的發聲管道。

在社大教學的改革方面,我們要建立與在地互動的課程,深化參訪、旅遊式的學習體驗,促進學習者與環境記憶的對話,透過多元評量激發多元思考。

教學者要以「人」為本,課程設計要符合學習者的真實生活,安排學習者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管道,要隨時給予學習者掌聲與肯定的話語。

 

最後,學習者得以成為教學者,教學者得以成為實踐者,弱勢者得以成為行動者,彼此能夠看到自己,邁向互為主體、自由發聲的公民社會。

 

感謝文化公民論壇第十組的夥伴

高師成教所陳秀築,科學城社大彭映儒,嘉義社大施沛潔,林口社大蔡向時,新楊平社大林義軒,屏南社大趙振英,大明社大藍瑞芬,旗美社大林怡仱,中山社大林佳欣,三重社大張琦凰

:::

QR Code 區塊

https%3A%2F%2Fmail.tncomu.tw%2Fmodules%2Ftadnews%2Findex.php%3Fnsn%3D895

文章類別

搜尋

:::